《 罗定志 》
据康熙《罗定州志》记载,靛是当时重要的货物之一;民国《罗定志》记载罗定物产,称“蓝有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梁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澱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四区云致所出蓝米最佳岁约三十石粤西人争采之为澱”。由此可见,种蓝沤蓝制靛是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罗定较重要的产业,后因清末民初洋蓝化工染料的进入而日渐式微,但蓝靛作为植物染料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还在制作。
垠头沤蓝制靛遗址局部1
沤蓝制靛工场一般有生活区、堆放蓝草和石灰原材料的厂场和沤蓝制靛池。现存有迹可寻的建筑是沤蓝制靛池,均采用石头和三合土砌筑而成,根据山势分四级以便于排水,从浸泡池、蓝汁加灰池、沉淀池再到蓝靛池。
垠头沤蓝制靛遗址局部2
根据现存的沤蓝制靛遗址的工场规模来看,这里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体系,从种蓝、采蓝、沤蓝、制靛再到销售,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体系,并且是非常完善的产业链,规模相当于现代的工业园,有数十家沤蓝制靛工场同时运作,同时在分界河下游的罗镜水摆设置有蓝靛的集散地,前铺后池的商铺足以证明这个集散地的重要性;还有再往下游的新榕河口的蓝染作坊遗址,也是制靛与蓝染作坊的结合,更是蓝靛的交易场所。通过陆路或水路运送到水摆集散地,再由水路南江河转运至广州、佛山等地。
大岭中沤蓝制靛遗址
大岭头沤蓝制靛遗址
综上所述,沤蓝制靛工业是罗定的重要民间工业,其规模相当于现代的产业园;沤蓝制靛工业是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罗定山区的经济支柱,为研究粤西山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提供更多的实物依据;沤蓝制靛工业由最初蓝靛瑶再到后来的汉人生产经营,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过程;沤蓝制靛工业的销售渠道是通过水路进行运作,为南江作为海陆丝绸之路对接通道的重要性提供依据。
— END—
来源 | 罗定市博物馆
内容有删减
我就知道你“在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