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髮的原因多種多樣,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任吳伯元的分析,以下是9個最常見的掉髮原因:
1. 週期性落髮
週期性落髮可分為休止期掉髮和生長期掉髮。頭髮的毛囊會隨著時間進入休止期,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生長期毛囊佔總毛囊的約80-90%,而休止期毛囊則佔10-20%。每天掉50至100根頭髮是正常範圍,但休止期掉髮會使掉髮量增加。化療後掉髮屬於生長期掉髮,可能會導致全頭掉光。
2. 免疫系統失衡
例如圓形禿或紅斑性狼瘡等疾病。打完疫苗或感染新冠病毒後也可能引發大量掉髮,這推測與免疫系統失衡有關。
3. 基因與荷爾蒙
雄性禿和產後掉髮是最常見的例子,這與遺傳和荷爾蒙變化有密切關係。
4. 感染
頭癬或梅毒等感染也會導致掉髮。
5. 外力造成的掉髮
反覆染燙髮、拉扯頭髮或拔毛癖會損傷毛囊,導致掉髮。
6. 藥物副作用
某些藥物如口服A酸、抗凝血劑、高血壓藥物、甲狀腺藥物等,可能會引發掉髮。
7. 不良飲食習慣
研究顯示,高脂肪飲食可能會引起毛囊發炎,進而導致掉髮。儘管這是動物實驗的結果,但可能也適用於部分人體。
8. 作息不規律與壓力
長期熬夜、壓力過大,都可能影響頭髮健康,導致掉髮。
9. 頭皮皮膚病
嚴重的乾癬或脂漏性皮膚炎等頭皮問題,也可能引發大量掉髮。
正常掉髮量多少?什麼時候該擔心?
每天掉50至100根頭髮屬於正常範圍。吳伯元建議,可以通過以下兩個方式簡單判斷掉髮是否嚴重:
洗頭時掉落大量頭髮。
視覺上頭髮明顯變少,這可能意味著髮量減少了約30%。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植髮中心主任陳建勳也提供了兩個檢測方法:
發現掉髮比以往更多,並且每10根頭髮中有1根是細髮或短髮。
濕髮時,無法完全遮掩前額或出現縫隙。
掉髮的營養補充
掉髮可能與營養缺乏有關。吳伯元指出,缺乏鋅、鐵、蛋白質和維生素D都可能導致掉髮。為避免掉髮,應確保營養均衡,特別是在減重期間。
如何預防與改善掉髮?7個有效策略
使用生髮產品:使用含有Minoxidil成分的生髮水來預防掉髮。
攝取充足的營養:補充鋅、鐵、蛋白質和魚油等營養素。
避免高脂肪、高糖、高油食物:這類食物可能引起毛囊發炎。
減少染燙髮:染燙髮會損傷毛囊,應盡量避免。
保持規律作息: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肝膽經絡循行的時間,充分休息有助於頭髮健康。
多按摩頭皮:用指尖梳頭可以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
避免用力拉扯頭髮:過度拉扯或過緊綁頭髮會傷害毛囊。
頭髮生長週期
掉髮治療方式
治療掉髮需要根據原因選擇適當的方式。對於因免疫系統問題引起的掉髮,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調節劑;感染引起的掉髮則應使用抗感染藥物。心理壓力導致的掉髮應從心理或藥物著手治療。
中醫如何看待掉髮?
中醫認為「髮為血之餘」,頭髮的生長與氣血有密切關係。氣血不足、腎精虧損、脾胃功能不佳等都可能影響頭髮健康。中醫治療掉髮的方法包括使用中藥來補氣養血、疏肝解鬱和健脾利濕。
洗髮精會導致掉髮嗎?
根據吳伯元的觀點,洗髮精與掉髮並無直接關聯。洗髮精的主要作用是清潔,停留在頭皮的時間短,不會影響毛囊。但有些人會在洗頭時掉更多頭髮,這與搓揉動作有關,而不是洗髮精的問題。
以上內容提供了完整的掉髮原因解析、正常掉髮數量評估、飲食建議與掉髮治療方案。若發現掉髮情況嚴重,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採取有效的治療方法。
簡介